什么是猫病毒?
猫疱疹病毒(Feline Herpesvirus )是引起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科成员,与人类疱疹病毒非常相似。该病毒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主要感染温血动物,可以侵入细胞,并在其中不断复制、释放,造成感染。目前发现的疱疹病毒有100多种,分为13个属。其中45种能感染野生动物;28种能感染昆虫和脊椎动物;38种能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而猫疱疹病毒则属于后者。 1979年Hsu等人在美国首次分离到猫疱疹病毒,并命名为FHV-1。随后在该病毒的基因组成、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公认,猫疱疹病毒有两个血清型:FHV-1A 和 FHV-1B,二者同源性高达99%。国内报道的毒株多为FHV-1A,仅少数涉及FHV-1B,两者抗体等级无显著差异[1]。
【形态结构】 猫疱疹病毒属于有包被的病毒,外形呈立方体或圆柱形,通过包膜与病毒核酸结合。病毒的单链RNA分子折叠成管状,形成核心,其外面由蛋白质构成囊膜。不同类型的病毒囊膜上有不同的蛋白和脂类,这决定了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和感染后产生的病理变化[2]。
【生活史】 当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后,其RNA基因即可进行反转录合成DNA,继而进行 DNA聚合酶反应,形成病毒株。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片段经复制后形成完整病毒基因组。 病毒基因组在核内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形成衣壳,再包装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病毒颗粒通过囊泡从细胞膜外侧向外扩散,转移到临近细胞上,然后注入细胞体内。在细胞里面,病毒随细胞膜一起运动,最终落入核膜下区,使核膜下区出现异位蛋白合成现象,进而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 在细胞里,一般需要10天左右才能形成可检测到的病毒颗粒。但如果细胞受到强烈刺激(如低氧环境),则可缩短至1~3天。
随着病毒颗粒的不断增多,细胞会出现病变,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导致细胞死亡。若病毒持续感染,则会形成慢性炎症病灶,甚至导致肿瘤发生。
【致病机理】 通常来说,病毒感染机体后,会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这两种免疫应答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最终清除体内的病毒。而对于猫疱疹病来说,由于存在免疫抑制细胞因子,会降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因此体液免疫就显尤为重要。 临床上,细菌、真菌或其他病毒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性感染往往会在急性期加重病情,破坏器官组织,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