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怎么预防水霉病?
一、疾病原因 引起水霉病的病原体是水霉菌,属于真菌,而真菌不仅存在于水中,也可以在陆地上繁殖,所以水霉病也可以叫做淡水鱼真菌病。 二、症状与危害 水霉病的症状取决于感染程度和时间。如果仅仅是轻微感染,肉眼看不到明显病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水中的孢子;如果严重感染,可以在水面看到白色絮状物,这是由菌丝体和孢子囊构成的。 虽然水霉和寄生虫一样,都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淡水鱼类身上普遍存在,后者则主要依赖外部媒介传播。当外界环境适宜时,水霉能够大量繁殖并侵入鱼肉,导致组织发炎,细胞坏死,产生病变。
三、预防措施 1.注意养殖水质的保持,调节好水的PH值(6.5~7.5),硬度(8°Dh以上),溶解氧含量(≥4毫克/升)以及氨氮(0.2毫克/升以下)等指标,严禁使用有毒物质清洗鱼体或者投放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营养物质作饵料。 2.定期使用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对水体消毒,杀灭水中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阻断传染源。 3.及时清除病鱼和水体中的残饵和其他败坏的水生植物及其残渣,减少污染源。 4.在饲养容器内投放少量水草,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5.对于新购进的鱼苗、鱼种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将病原携带进入养殖系统。 四、治疗方法 由于水霉病菌只能在湿空气中繁殖,因此对发病池采用加热(升温)、曝晒的方法,可以杀死其中细菌,一般应达到30℃以上才能彻底杀灭。 对于已患水霉病的鱼类应及时隔离治疗,可使用4%食盐水溶液浸洗,每次10~15分钟,每天一次。 对于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的受伤鱼要及时增强营养,快速生长,尽快恢复体质,可投喂适量优质饵料,同时适当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继发性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用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推荐剂量,尽量不用或少用毒性较强的药剂,以确保疗效和水产动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