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如何高密度?
高密度,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的鱼缸太小,于是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增加”鱼类数量,也就是所谓的高密度。 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养鱼其实是养水的过程,而水又是由无数的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分属于不同的种属,有的嗜氧,有的厌氧;有需氧型细菌,也有厌氧型的细菌。 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相互之间有着非常明确的功能分区,分工合作,互相制约,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代谢效率很高,能高效地利用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将其分解成单细胞藻类能够吸收的单体物质,从而为单细胞藻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同时,因为这个系统是动态平衡的,各类微生物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当其中一种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甚至消失,都会有其他微生物过来补充,因此这个系统中很少有病原菌存活的机会。对于人体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体内有多种细菌共同存在的时候,其中有些细菌虽然会对人产生定殖能力,但由于其它细菌的存在,会抑制它的繁殖,不致于人致病。
所以,我们常说的“平衡”很重要。当一个鱼缸内,各种生物达到一定的比例,且相互间有着足够的信息交流(比如通过气味、声音、电磁波),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格局后,这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就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它可以高效地利用水体中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将它们转化成单细胞藻类可以吸收的成分;同时,由于细菌群落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很少有有害细菌能够生存下来,即使有少量的病原菌入侵,也会因为细菌群落的快速调整而很快消亡,不至于对鱼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可以说,在这种高浓度的生态系统中,鱼的体质会得到强化,不易患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健康”的鱼。
当然,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做到这么理想化的状态,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宁可病虫少,也要勤换水。 在你养的水族箱中,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设置个曝气管之类的东西,加强水的流动。如果没有条件,那你至少需要做到经常抽底换水——定期地抽出底部污浊的水,置换入新鲜的水体。这样可以保证水体中微生物的生态位不会过度集中在某几个物种上,而是保持较广泛的分布,形成相对的“平衡”。如果水体过于脏了,应及时换掉1/3—1/2的水体,以利于病菌的清除。
养殖池塘条件
养殖锦鲤的池塘条件可根据自身养殖规模和实力而定,池塘周围应安静,少干扰,阳光充足,雨水中和且清洁,无其它污染源。一般而言,为了保证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适宜进行高密度养殖,养殖池的面积可为100-200平方,池深2米左右最佳,池底以无棱角的砂石或光滑无毒的塑料薄膜,若条件允许,可在池底铺设30厘米厚的砂壤土。池塘周围用钢筋和铁丝网或塑料网进行防护。
养殖水体条件和循环系统
池塘中养殖锦鲤的水体溶氧量应大于8毫克/升,透明度为35-50厘米,PH在7.0-8.5之间,氨氮含量不超过0.02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0.2毫克/升。为了保证高密度养殖锦鲤对水质的高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水体循环系统和过滤杀菌系统。水体循环系统由增氧、过滤、杀菌等多部分组成。一般而言,150平方米的池塘可配备功率为2000升/分钟的自吸潜水泵,40平方米的增氧系统。过滤系统一般依次为沉淀池、生物池和增氧池。
1、沉淀池:主要作用是将经过自吸泵高速流动的水体降速,使水中粗颗粒的悬浮物或比重大的沉淀于池底,通常沉淀池的容积为总水量的四分之一。
2、生物池:为了保证锦鲤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池塘水体中长期保持良好的水质,因此利用生物池对水体进行生物净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生物池中通常可采用蜂巢过滤、上流式滤池、反粒化滤池等。蜂巢过滤:是利用蜂巢塑料板,使污水自下而上依次通过蜂巢塑料板上的孔隙,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与蜂巢孔隙截留,并被好氧微生物降解,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上流式滤池和反粒化滤池,其处理过程十分接近,都是利用滤料作载体,在滤料间空隙中生长繁殖各种微生物,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由上向下流经滤池,污染物质与接触氧化分解,使水质得以净化,其中上流式滤池中滤料粒径大且均匀,反粒化滤池中滤料粒径大且不均匀。生物滤池对锦鲤池塘水体起主要净化作用。
3、增氧池:利用压缩空气对处理后的水流进行充气增氧,使水体DO升高,有利于锦鲤的生长。
另外,杀菌池也是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应用超声波杀菌技术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为锦鲤健康生长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