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狗接触会不会得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神经症状表现为主,病死率100%。目前狂犬病主要在动物间流行,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为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耐碱不耐酸,高温、紫外线照射、常用消毒剂等都能迅速将其灭活。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患病犬、猫唾液中带有的大量狂犬病病毒,经咬伤或抓伤后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伤口,再通过神经末梢沿神经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发病。此外,也可以通过同一犬种互相撕咬、黏膜(眼、鼻、口腔)接触感染或通过患病母犬在怀孕或哺乳期间经胎盘和乳汁传染给幼犬。
狂犬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患病犬最初表现行为反常,害怕嘈杂声和光亮,恐惧不安,食欲减退,喜卧暗处,不喜进食。有时无目的游荡,行动笨拙,好像"酒醉"。喜藏暗处,但见光后则突然跳起,口吐白沫,呼吸困难。以后,怕风,恐惧不安加剧,食欲废绝。咬无生命的物体,狂叫、口吐白沫和唾液,呼吸加快,行走摇摆,后躯无力,腹底着地行走,反应迟钝,对水恐惧(但饮水仍多),后期肌肉痉挛,牙关紧闭,大量流涎,不能咽、吞。随后进入麻痹期,前一阶段症状逐渐加重,弓腰、后肢瘫痪,不能站立,呼吸肌麻痹,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麻痹型狂犬病发病初期有1-3天的潜伏期,以后发病突然,无狂躁期,即进入麻痹期,临床上呈类似缺钙现象,同时出现后肢、前肢神经麻痹,喉及膈神经麻痹导致呼吸运动异常而不易察觉,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
目前狂犬病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仍存在有不同程度发病,只有少数国家或地区已控制或根除了狂犬病。为了减少患狂犬病的风险,应该管理好犬、猫。对家养犬、猫要进行疫苗免疫且要定期加强免疫,出门时应带口罩,避免与其他同类犬及异类动物发生打斗。对流浪的犬、猫要尽可能的收容,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疫苗注射后,要限制其出场活动或尽可能的做绝育后领养到家庭去,避免流浪在外活动。管理好患病犬或疑似患病犬,对患病犬要限制或隔离,不和其他犬、猫等其他宠物、牲畜和人密切接触;对于死亡的患病犬或疑似患病犬,应做焚毁等无害化处理,不可弃在路边或做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