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耳朵内肿了怎么办?
是外耳炎,要治疗哦! 外耳道炎(otitis externa)是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症,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发热、乏力等情况。 本病常与游泳和耳道进水有关。当外耳道进水后未能及时擦干;或者由于游泳、洗澡时污水进入外耳道;或者因为掏耳朵等动作使外部细菌感染耳道或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细菌可乘机侵入,进而引发本病。 由于哺乳动物的外耳道与鼻腔相通,如果其咀嚼食物时,误将食物吸入外耳道也会导致本病的出现。
检查可见患耳有充血、肿大、表面覆盖白色分泌物,且伴臭味。若为真菌感染,则局部病灶呈黄褐色,且有较厚的痂皮覆盖。如感染波及鼓膜,可出现局部发红、轻度隆起、紧张感及触痛,也可发生听力障碍。 一般经适当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但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引起慢性外耳炎,导致鼓膜穿孔及外耳道胆脂瘤,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对怀疑有外耳炎者应及早进行检查,确定病因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鼓膜。对于鼓膜破溃者,应避免水入耳道,以防感染。 一旦确诊为外耳炎,应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消炎处理。还可配合外用药物熏洗耳道,以辅助治疗。对于真菌性外耳炎,则需应用抗真菌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干燥清洁。洗头、洗澡或游泳前,可用棉棒蘸取适量甘油或液体石蜡涂抹于外耳道口,以起到润滑保护作用。 注意不要用未经清洗的双手揉擦眼睛和口鼻;游泳时最好佩戴泳镜以减少游泳带来的不良刺激。对容易患外耳炎的儿童,应注意其外耳道的卫生状况,勤剪指甲、勤洗手,以防止儿童抓挠而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