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病毒怎么引起的?
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是由CPV DNA 所组成的高度传染性病原体。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发现,并于同年证明其具有病毒性致病作用;随后该病在世界各地动物间广泛传播,已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重要动物疫病之一[1]。目前研究指出 CPV 至少存在 5个血清型,不同地区、国家或地区之间流行的血清型可能不一致,而同一地区内流行的一定是同一血型,但同一种血清型可以含有不同的抗原性变异,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目前的研究表明,CPV 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空气传播等途径。当健康犬与患有CPV的犬直接接触,并且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时,极易感染该病;而当健康犬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被CPV污染的食物、水或其他用品时,也可造成感染。一些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保持较长时间的健康犬,虽然对疫苗产生了免疫记忆,但由于抗体的滴度不够,遇到强毒力型的病原菌仍然会患病。而抵抗力弱的犬,即使感染了CPV,也不一定发病,这可能与抗体水平、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目前对于CPV尚未建立特异的诊断技术,因此常见诊断方法都是基于检测犬的特异性病原学特征进行判定。临床上常采用的非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和抗原检测,而应用较多的是病毒分离鉴定。
还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主要包括胶体金免疫层析法、ELISA 和 West-blot 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特异性较高,可辅助诊断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许多实验室都建立了检测 CPV 的核酸方法,但因敏感度较差且易造成假阳性,故不适用于急性期的确诊。